
内黄县位于冀、鲁、豫三省交界处,现有人口76万,县域面积1161平方公里,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。据记载,内黄地处黄河故道,因黄河而得名,公元前198年置县,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。华夏人文始祖“三皇五帝”中的颛顼帝和帝喾帝均建都、建业、建陵于此。1927年建立党组织,抗日战争是红色沙区,解放战争是刘邓大军后勤指挥部,是河南省扶贫重点县。2007年的内黄,工业几乎为零,财政年收入不足6000万元,县域经济总量在全省一直在低位徘徊。长期以来,尽管内黄在农业结构调整上付出了极大努力,农民收入也有较大幅度提高,却始终未能摆脱“农业大县、工业小县、财政穷县”的困境。财政穷县、经济发展缓慢其根本原因是工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。内黄地上无山、地下无矿,自身积累不足。内黄县委、县政府决定“富民强县必须发展工业,发展工业经济必须借助外力、在招商引资上做文章,在工业经济规模化、产业化、集约化发展上求突破”。而在此时,适逢国内陶瓷产业在进行新一轮战略扩张和布局调整,“南陶北上、东陶西进”。引进陶瓷产业,承接产业转移,发展陶瓷产业是实现工业振兴的难得机遇。实践证明内黄县发展陶瓷产业市场前景广阔、发展潜力巨大、符合内黄实际,是实现内黄县“工业梦”、实现“瓷都梦”的正确选择。
一、内黄陶瓷产业发展历程
内黄县陶瓷产业起步于2007年,2009年开始大招商,紧抓陶瓷行业布局调整和战略扩张机遇,引进了一批大型陶瓷企业,逐步形成了陶瓷产业集群。内黄县陶瓷产业园区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,是“河南省产业聚集区”,目前入驻陶瓷生产及其配套企业44家,总投资110亿元,55条陶瓷生产线建成投产,年产瓷砖2.1亿平方米,占河南省瓷砖总产量的二分之一,是河南省重点打造的百亿级陶瓷产业集群、中原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和集散地,立足河南、辐射中西部地区的“中原瓷都”,成为中西部地区陶瓷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和风向标。2010年9月河南省政府授予“河南省承接陶瓷产业转移基地”,2011年6月“河南省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”落户内黄,2011年9月纳入“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”名录,2012年9月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为内黄产区冠名“中原陶瓷产业基地”。
二、内黄陶瓷产业主要特点
(一)发展速度快。内黄历史上是一个平原农业县,没有陶瓷原料,也没有产业基础。从2007年7月第一家企业进驻开始至今,内黄建成了中原地区最大的陶瓷产业集群,跻身国内重点陶瓷生产基地行列。特别是2009年至2014年间,内黄县每年都有陶瓷项目进驻,每年也都有生产线投产。特别是2012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为“中原陶瓷产业基地”冠名后,进一步增强内黄县建设“中原瓷都”的信心,激发企业的投资积极性,加快了“中原瓷都”的建设进度,陶瓷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。 (二)生产工艺新。内黄是新崛起的陶瓷生产基地,进驻企业生产设备、生产工艺都较为先进,生产线产能较大。窑炉长度达到580米,采用“十一机一线”、“3D喷墨”等生产工艺,瓷片单线日产能3.5万至5万平方米,地砖单线日产能2万至2.5万平方米。在花色开发方面,陶瓷企业除了与佛山等地顶尖设计公司合作外,企业内部都成立了新产品研发部,因此在新产品研发上较为领先。 (三)产品结构优。内黄产区现在拥有建筑陶瓷、工艺陶瓷、日用陶瓷等多个品类。就建筑陶瓷来说,地板砖主要有抛光砖、全抛釉、超平釉、金刚石、大理石等,规格主要有600×600、800×800等;瓷片主要有喷墨瓷片、镜面瓷片、剥开釉瓷片、金丝釉瓷片、大理石瓷片等,规格主要有300×600、300×900、400×800等,涵盖了所有行业主流前沿产品。贝利泰陶生产的异型砖、六边砖、马赛克等小地砖出口到日本、欧美等国家和地区,新时代日用陶瓷产品出口欧美等地。 (四)配套设施全。在大力发展陶瓷产业的同时,引进了陶瓷机械、化工、原料加工、装饰包装、模具配件等配套企业,完善了人才培训、科技开发、信息物流、产品展示、质量检测、融资担保服务平台建设。目前,园区已入驻20多家配套企业,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。特别是建成河南省唯一的省级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,促进了陶瓷产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质量效益型快速转变。与中铁集团郑州分公司签定了战略合作协议,能够优先保证集装箱供应,确保陶瓷企业产品适时调运。陶瓷博览城正在规划建设中,建成后将成为集产品研发、展示交易、仓储物流、信息服务、智能管理为一体的全国性陶瓷产品生产、研发、集散基地,是“江北地区”档次最高、功能最全、辐射力最强的陶瓷商贸、信息中心。 (五)环境保护好。在陶瓷产业发展上,始终坚持绿色发展、健康发展、节能发展,去年以来,累计投入1亿多元,推动陶瓷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测、布袋除尘等环保设备,对料场设施进行了全覆盖,完善了天然气调压站、污水处理厂、煤气集中供应站等设施,为陶瓷产业持续健康、绿色、节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三、内黄发展陶瓷产业优势
内黄发展陶瓷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成为国内陶瓷企业布局中原的首选之地。 (一)具有便捷的交通区位。内黄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,京港澳、大广、范辉、南林四条高速构筑的“井”字大框架中心。晋豫鲁铁路及6条省道贯穿县境,四通八达、交通便捷。郑济高铁规划线路从内黄南部穿过。 (二)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。内黄周边广泛分布着耐火粘土、石英砂、钠长石、高岭土、滑石等多种陶瓷原材料和加工基地,各种陶瓷原材料在百公里范围内均可实现。同时,内黄拥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5万人,建成了陶瓷产业园区专用变电站,能够为陶瓷企业长期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及水电供应。 (三)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。内黄现已入驻建筑陶瓷、日用陶瓷、卫生陶瓷、艺术陶瓷企业40多家,建成了河南唯一一家省级陶瓷砖质量检验检测中心,顾家集团、圣泉制釉、陶瓷研发中心、安琦物流等配套企业落地建设,形成涵盖人才培训、科技开发、原料加工、机械配件、化工釉料、包装装饰、质量检测、展示交易、物流配送完善的配套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。 (四)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。内黄地处中原腹地,居郑州、济南、石家庄、太原等城市200公里经济圈的中心位置,在200公里经济圈内,有20多个大中等城市及200多个县级城市,人口达1.5亿;500公里半径内有60多个大中等城市及500多个县级城市,人口达5亿人,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,强大的市场辐射力。 (五)具有优越的发展环境。高起点、高标准建设了11平方公里的陶瓷产业园区,并列入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,入园企业可享受河南省级产业集聚区用地、用电等优惠政策。目前完成了园区路网建设绿化、供排水管网、天然气管网、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,实现了“六通一平”,为陶瓷企业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。 |